“君子務(wù)知大者遠者,小人務(wù)知小者近者。”沒有“后浪推前浪”,怎能“江河萬古流”?領(lǐng)導干部要秉持大義、胸懷大度,不僅要有識賢之明,更要有容賢之度、助賢之德。
舉薦賢才,要依其才、適其時而薦其所任。只有在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時就悉心培養(yǎng),才會有日后“接天蓮葉無窮碧”。如果只習慣于“一覽眾山小”,不愿別人超過自己,賢才就會被壓制和埋沒。
據(jù)有關(guān)史料記載:公孫鞅在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的時候,公叔痤知道他是有才能的人,但未及時向國君推薦重用,當自己身患重病臥床不起時,魏惠王前來看望,問道:“您如果有個三長兩短,國家大事該如何處置呢?”公叔痤于是推薦了公孫鞅,但魏惠王卻不置可否。公叔痤又說:“如果您不采納我的建議而重用公孫鞅,那就必須殺掉他,不能讓他離開魏國?!蔽夯萃醮饝?yīng)后離開。公叔痤召見公孫鞅,深懷歉意地說:“我必須先忠于君主,再照顧屬下,所以先為國君出謀劃策,再把詳情告訴你。你趕快逃走吧!”公孫鞅回答:“國君不聽從您的意見重用我,又怎會聽從您的意見殺我呢?”所以他沒有逃走。果然,魏惠王并未采納公叔痤的意見,既沒有重用公孫鞅,也沒有殺掉他。后來,心灰意冷的公孫鞅被人引薦給秦孝公,在秦國受到重用。
公叔痤明知公孫鞅是賢才,早期不舉薦,卻選擇病重的時候推薦,源于擔心“賢者用且使己廢,貴且使己賤”,害怕公孫鞅會取代自己。而臨終時托付,既博得了薦賢的美名,又不會損害自身利益。公叔痤無“容賢之度”飽受后人詬病,對魏國人才的流失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。
實際上,作為薦賢者,不僅要有識人、察人、辨人的能力和水平,更要站在國家、民族利益的高度,不能只計較個人得失,更不能因薦賢而貪功為己、謀取私利。然而現(xiàn)實中,有的領(lǐng)導干部習慣于將集體決定當做個人功勞,常以“伯樂”“有功者”自居;有的違背組織人事紀律,提前向擬提拔對象透露信息,令其感恩于自己,或借機拉幫結(jié)派;有的嫉賢妒能,對才能高于己者加意防備,甚至處處為難……薦賢者若存有私心,不僅會妨礙賢才的“脫穎而出”,造成人才任用的不公,甚至還會滋生“帶病提拔”、買官賣官等用人腐敗問題,影響黨和國家事業(yè)的健康發(fā)展。
薦賢者當自賢。薦賢者,要有不“自炫求名”的精神境界。西漢孔光,深受皇帝信任,官拜丞相,每次舉薦人才,都是“唯恐其人聞知”。宋朝賈黃中以“獎掖后進,善薦人才”而著稱,謝泌、呂端等名臣都被其舉薦過,但他從不自我表功,史稱“當世文行之士,多黃中所薦引,而未嘗言,人莫之知也”。
薦賢者,要有不因私憤而“蔽賢”的寬容之心。據(jù)《唐語林》記載:武周時期,狄仁杰與婁師德同為相。狄仁杰一直排擠婁師德。有一天,武則天在朝堂上問狄仁杰:“我如此重用你,你知道原因嗎?”狄仁杰回答說:“我因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,并不是無所作為而依靠別人成事?!边^了一會,武則天對他說:“我之前并不知道你的才能,你能夠有今天的成就,實際仰仗了婁師德的大力推薦?!彼谑橇钊巳砜鸷D,把里面的十多份舉薦書拿給狄仁杰。狄仁杰讀罷,又是內(nèi)疚又是不安,武則天卻并沒有責備他。狄仁杰從朝堂出來后感慨:“我沒想到婁師德對我如此包涵容忍,他從沒有驕矜的表現(xiàn)??!”面對狄仁杰的排擠,婁師德不計私怨,而是以德報怨,其賢在于以社稷為重。
薦賢者,要有敢于堅持原則的氣魄和膽量。據(jù)《宋史》載:趙普曾經(jīng)舉薦某人為某官,宋太祖沒有任用。第二天又再次上奏,也沒被采納。第三天,趙普依然舉薦這個人。太祖大怒,把奏牘扔在地上。趙普卻面不改色,跪在地上拾起奏牘回去了。過幾天又修補好奏牘,再次上奏。太祖于是醒悟,任用此人。趙普之所以敢犯顏薦賢,就在于他“先審知其人之可用,然后果而不可易也”。
“君子務(wù)知大者遠者,小人務(wù)知小者近者?!睕]有“后浪推前浪”,怎能“江河萬古流”?領(lǐng)導干部要秉持大義、胸懷大度,不僅要有識賢之明,更要有容賢之度、助賢之德。如此,方能形成人才輩出、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。